系統性建設 精細化治理——遼寧持續推動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來源: 時間:【2022年05月19日】 點擊量:
線上線下相結合,暢通基層治理“雙向道”
黨群服務中心和社區網格是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實體形態戰斗堡壘,如果插上智慧化“翅膀”,必將產生巨大的數字“蝶變”效應。基于這種認識,遼寧進行了兩年實踐探索。
2020年以來,遼寧在全省29個縣(市、區)試點推進智慧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工作,指導各地依托縣(市、區)、街道、社區三級黨群服務中心,將黨的建設、綜合治理、社區治理、數字城管等各類系統信息資源整合起來,優化再造流程,建立智慧服務平臺,直接與社區網格員手持終端“隨手拍”聯通,通過建立“網格上傳、社區呼叫、街道派單、部門受理、結果反饋”運行機制,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治理。
目前,全省100個縣(市、區)智慧服務平臺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通過發揮“黨群服務中心—智慧服務平臺—社區網格”條塊協同優勢,線上線下共受理辦結群眾各類問題訴求645.2萬余件,努力做到接訴即辦、未訴先辦。
針對黨群服務中心功能虛化、信息化建設落后等問題,鞍山市在市、縣(市、區)、街道三級黨群服務中心,建成一體化信息系統和綜合指揮網絡,設置黨建服務、訴求辦理、便民服務、網格化管理4個功能性平臺,提升信息集成和智慧治理水平;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合理劃分政務服務、黨群活動、綜合治理、協商議事、文體康養等功能區域,設立黨建服務站、訴求辦理站、便民服務站、網格化管理站、幸福驛站、貧困戶救助站,提升黨群服務中心綜合使用效率。
針對社區內各類網格重復設置、信息反饋層級多等問題,盤錦市將城市管理、矛盾化解、民生服務等條線部門劃定的各類網格整合成基層治理“一張網”,全市252個社區統一劃定為1056個綜合網格,實行全市統一編碼,由社區黨組織成員或社區黨員骨干擔任網格長,組織網格員每天巡查走訪,發現問題及時上傳智慧服務平臺,做到快辦快結。“小小網格力量大,有啥難事就找它”,如今已成為老百姓的共識。
為豐富拓展智慧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手段,今年省委組織部又著手深化遼沈智慧黨建云平臺建設工作,分層級在黨群服務中心建設“一庫一中心兩平臺”,即縣(市、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基礎數據庫、網格化服務管理指揮調度中心和街道網格服務管理平臺、社區網格服務平臺,積極推動與各縣(市、區)智慧服務平臺銜接貫通。
當前,遼寧各地都在搶抓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設有利契機,加快推動基層治理數字化智能化,做好網上群眾工作,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專職兼職相配合,壯大基層治理生力軍
“社區人手少、任務重、壓力大,必須堅持‘造血’和‘輸血’相結合,一手抓社區工作者職業化建設,一手抓干部下派充實一線工作力量。”東北大學教授張雷說。
為壯大城市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工作力量,省委組織部、省民政廳等制定《關于加強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推進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指導各地按照每萬城鎮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標準配備社區工作者,注重從連續任職滿兩屆、表現優秀的社區黨組織書記中選拔街道(鄉鎮)領導干部、考錄公務員、招聘事業編制人員,依托省級培訓機構開展社區干部示范培訓,推動市、縣(市、區)分級搞好全員輪訓。
如何讓社區成為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地方,大連市整整用了5年時間進行探索。按照每200戶配備1名標準核定社工編制,建立3檔38級職業薪酬體系,全市8100余名社區工作者走向職業化,推薦200余名優秀社區工作者擔任“兩代表一委員”,通過考錄為近80名符合條件的社區工作者解決事業人員身份,讓社區工作者有待遇、有榮譽、有機遇。目前,沈陽、大連、鞍山、丹東、錦州、盤錦等地全部建立了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
每當發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重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都是對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和組織動員能力的一次大考。特別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單靠社區工作者自身力量遠遠不夠。為此,省委組織部印發《關于發揮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推動黨員干部下沉基層加強社區(村)防疫工作的通知》,在今年3月以來沈陽、大連等地散發疫情中,先后抽調13.9萬名機關企事業單位派駐干部、16.5萬名居家黨員下沉社區(村)參與疫情防控工作。
共建共治相融合,打造基層治理“同心圓”
城市基層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多個部門、多個領域、多個群體,這就需要在謀劃和推進工作過程中始終堅持系統建設整體建設的理念,把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
著眼構建高位推進的常態化工作機制,遼寧積極推進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議事協商機制建設,對省基層組織建設協調小組進行調整完善,進一步明確組織、民政、政法、住建、財政等部門抓基層治理責任,定期召開成員單位會議,研究重要政策、部署重要任務、督辦重要任務,推動基層治理形成“一盤棋”。
“各部門要加強互聯互動,變‘物理聚合’為‘化學反用’,產生‘1+1>2’的效應……”2020年8月,沈陽市召開城市基層黨建市級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明確了市級層面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議的組織機構、職責任務和工作程序,并就發揮聯席會議制度作用提出了具體要求。目前,全省14個市和沈撫示范區普遍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
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社區物業治理是個老大難。近年來,針對基層群眾反映比較突出的社區物業服務痛點堵點問題,省委組織部會同省城鄉住房建設廳積極推進“紅色物業”建設,按照“黨建強、服務好、群眾滿意度高”的標準,深入開展“遼沈紅色物業”小區評選活動,以點帶面推動物業管理融入社區治理,努力推進物業服務和物業服務企業黨建全覆蓋,以高品質物業服務推進美好家園建設取得扎實成效。
“以前每天得接20多個電話,都是社區居民反映物業管理問題的。但這幾年,幾乎沒再接到過這種電話。”談到“紅色物業”帶來的變化,本溪市明山區錦峪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聶晶晶自信地說。同樣,錦州市近年來通過推行社區物業黨建聯建,社區居民的生活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依托市住建部門成立物業服務行業黨委,采取下派黨建工作指導員、發展物業職工黨員等方式,推動全市114家物業服務企業全部建立黨組織,設立紅色物業先鋒崗,開設小區物業便民服務窗口,在小區內傳遞黨的聲音、調解矛盾糾紛、促進和諧穩定。2020年以來,全市物業行業投訴量同比下降50%。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大連市創設“七攜手”聯建平臺、本溪市構建“黨建+五共”治理模式、丹東市建強“四大”組織體系、營口市實施“三單八聯”工作法、鐵嶺市推行網格“微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已經在遼寧形成生動實踐。